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命理 > 风水祖师杨筠松简介,国家正规的风水学校

风水祖师杨筠松简介,国家正规的风水学校

  • 擅长八字,奇门遁甲,祖传命卦,梅花易数,九天命卦,阴阳宅风水,起名、择日。试测。天机泄于病,一语惊梦人。 微信号:omkeji 点击微信一键复制
  • 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并不是神奇、奥秘的“天书”,是中国独特的选择人居环境的学问,是《周易》哲理应用在风水地理文化上,在宇宙全息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环境优选和时空优先,告诉人们怎样在自然资源界中,寻找一处是适合居住的环境,以达到“地灵人杰”、“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境地。杨筠松撰写和留存下来的著作《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体现了古代风水地理“形法”(赣派)的优点,形成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其核心精髓是:“地理五诀”。

    所谓“地理五诀”是指“寻龙”、“察砂”、“观水”、“点穴”、“定向”,实质上是把自然环境要素归纳五个方面,杨筠松根据这五个方面本身的条件及其相互关系来决定人居的选址、规划、设计和布局。

    (一)寻龙

    当今世界,谁曾见过蜿蜒飞舞的龙?千古神州,谁又目睹过腾云驾雾的龙?没有。龙是神话传说中的有灵性的动物,是古代中国人错误的万物有灵思想的产物。

    “龙”从何而来?传说中的龙有奇怪的形象:蛇的身体、兽的四脚、马的头、鬣(lie)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即龙是由多种动物组合而成的。生物学家也不清楚应把它划分哪科哪属。

    自然界并没有真正的龙的存在,龙是古代中国人想象出来的。那么古代人是怎样想象出龙这种并不存在的动物呢?这和人们渴望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有关。

    人从哪里来的问题会导致是谁创造了人。世界上许多民族的神话传说都认为本民族是由一个“神祗”(qi)或半人半仙的准“神祗”创造的。并且这些创造人的“神祗”大都长着一副怪模样,或者人头兽身,或者人身兽头。如中国流传女娲抟(tuan)土造人的故事:自天地开辟以后,世上没有人,于是女娲抟土作人,开始一天抟一个,后来她认为速度太慢,就在绳子上铺上泥土,然后把绳子一抖,绳子上的泥土掉在地上就变成了许多人。这故事中的女娲便是人头蛇身。

    为什么这些神话中创造人的伟大“神祗”们大都和动物有一定的关系呢?这与原始人类的动物崇拜有关。在祖先们生活的环境里,动物横行天下。动物对于人们的生存至关重要:一方面动物是人们狩猎的对象,是人们食物的重要来源,动物的骨头、牙齿等还能加工成生产工具、武器甚至装饰品,动物的皮毛可以帮助人们御寒,动物的角可以加工成号角,经过驯养后的动物可作为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畜力。另一方面,动物在许多方面比人更灵巧和有力量,凶禽猛兽还不断地袭击人们,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人们既要依靠动物,又畏惧动物,便把动物当作神来崇拜,这便是原始人的动物崇拜。并且普遍地把动物同人的来源联系在一起,于是就产生了“图腾崇拜”。所谓“图腾”就是用动物来解释氏族的来源,认为氏族与某一动物之间有血缘关系,是由这种动物发展起来的,于是就对这一动物更加敬仰和膜拜。并把它的图案作为本氏族的徽号和保护神。

    为什么“龙”是由各种动物结合在一起的呢?这是因为华夏民族是由多个远祖氏族部落融合而成的,这些氏族部落有各自不同的图腾崇拜,如夏后氏姒(si)姓崇拜蛇图腾,姜姓崇拜羊图腾,少嗥部落崇拜鸟图腾,有虞氏妫(gui)姓崇拜象图腾等。当这些氏族部落通过兼并,融合而成为更强大的华夏族时,各个氏族的图腾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马头蛇身鹿角狗爪鱼鳞的“龙”。“龙”成为了华夏民族的象征,受到华夏子孙的顶礼膜拜,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风水祖师杨筠松简介,国家正规的风水学校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是龙的传人。

    一曲《龙的传人》唱出了我们古老的民族和龙之间的关系。图腾崇拜一方面表现了古人思维有一定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氏族的起源。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思维的落后性,他们分不清人同动物的界限,意识不到人在自然界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反而把低于人的动物当作智慧能力高于人的祖先来崇拜。

    “风水地理”称山脉和河流为“龙脉”,利用人们对“龙”的尊崇,古人们相信“龙”是灵物,是中国人的祖先,因此就一定能够保佑家族趋利避邪,逢凶化吉。风水地理把居住环境四周的山脉称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兽”,也是古人动物崇拜的结果,借这些灵性动物的威风,烘托出村落的安全感,风水地理文化就是借用这些动物的比喻来建立起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已证明“龙”并不存在,人也不是“龙”生的。新中国成立前,传说有“龙骨”存在,其实是其它动物的化石。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发现,最初是一个外国人试图在那里寻找“龙骨”,后来经中国考古学家发掘,不仅没有找到“龙骨”,反而找到了人是由猿人进化而来的证据——北京猿人的头盖骨。

    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中所说的“龙”,是指山脊的起伏和山脉的外形,称为“观势喝形”。他在实践“龙”的“寻找”、“识别”和“运用”,作了独创的阐述,在《撼龙经》中写道:

    “须弥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为巨物。如人背脊与项梁。生出四肢龙突兀。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西东为四派。西北崆峒数万程,东入三韩为杳冥。惟有南龙入中国,胎宗孕祖来奇特。黄河九曲为大肠,川江屈曲为膀胱。分枝劈脉纵横去,气脉钩连逢水住。大为都邑帝王州,小为郡县居公侯。其次偏方小镇市,亦有富贵居其地。大率行龙有真星,星峰磊落是龙身。高山须认星峰起,平地龙行别有名。峰以星名取其头,星辰下照山成形。龙神二字寻山龙,神是精神龙是质。”

    这是《撼龙经》的开头一段,概括性地介绍整个中国的“龙”。也就是大气脉。它认为传说中的须弥山是天地的骨干,就象人的脊梁骨。再从这里分出东西南北四大龙脉,就象人的四肢。其中的南龙到了中国,又形成自己的龙脉系统;九曲黄河是大肠.其余的主要河流是膀胱,然后又分支分脉,气脉止聚的地方,大点的成为都城,帝王统治,小些的成为郡县,公侯管辖,再小的成为小市镇,也有富贵人家居住。

    “莫道高山方有龙,却来平地失真踪。平地龙从高脉发,高起星峰低落穴。高山即认星峰起,平地两旁寻水势。两水夹处是真龙,枝叶周回踪者是。莫令山反枝叶散,山若反兮水散漫。外山百里作罗城,此是平洋龙局段。星峰顿伏落平去,外山隔水来相顾。平中仰掌似凹巢,隐隐微微立丘阜。倾从丘阜觅回巢,或有钩夹如旋螺。钩夹是砂螺是穴,水注明堂聚气多。四旁绕护入城裹,水绕山环聚一窝。